布鲁纳说,任何一个学科,保持了它知识特性,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,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,节奏作为元素性中的第一要素,只有低段对元素性有了充分的感性体验,到了高段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可能。我国的“新课标”对一二年级学段提出“对节拍做出相对应的体态反应”。一年级的音乐课程中,都是简短富有童趣的歌曲,比如我在上《这是什么》这一节唱歌课之前,我通过节奏导入,让学生跟着节拍器走路,拍手,跺脚等不同的体态律动来感知节拍的规律。节拍器提供稳定的速度,通过这样稳定的节拍感知和建立。然后导入歌曲的聆听,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拍子三拍子的体验与分辨。让学生去发现节拍的不同之处,加上反复的律动体验更好的去感知和理解。有了这一系列的铺设和循环再来体验分辨三拍子。例如《小小的船》这一课中,同样也是建立节奏感为教学的重点,以二拍子变化三拍子为难点解决,师生互动,恒拍子的节奏不断跟着节拍器反复体验,目的是保持节奏的稳定性,建立一个稳定感。在这个基础上我始终保持恒拍的持续,让学生加入第三拍,变成三拍子。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合作,生生合作,小组合作。并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,节奏是否稳定和准确。这样学生就能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,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及帮助。
笔者非常强调节拍器的使用,原因是内心建立稳定的恒拍感。恒拍感的建立需要学生在初学阶段养成打拍子的良好习惯,这里需要稳定速度的支撑。而往往很多学生没有建立稳定的速度,没有明确的拍子划分概念与控制能力。所以基石没有稳固后续的工程学生会很吃力。所以这一习惯的养成对保障学习的顺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所以节拍器正确的使用能是学生的节奏感建立事半功倍。